“发吾先哲之辉光”:历史上的教院青年

部门:yl8cc永利官网办公网      日期:2025-05-04 21:58:23      访问次数:10



三尺讲台,何以承载家国情怀

一支粉笔,如何写就育人长歌

敬业乐群兮,灿然日彰;学不厌而教不倦兮,发吾先哲之辉光。”

湄江畔的教育之歌

承载着图治育才的初心使命

也传扬着为师从教的精神印记

西迁之路上,他们怀教育救国的赤诚之心

百废待兴时,他们展开宗立派的鸿鹄之志

值此五四之际

让我们翻开育英长卷

追寻教院青年留下的求索足迹


郑晓沧(1892-1979

著名教育学家

23岁时弃文从教,立“教育救国”之理想

郑晓沧自幼心怀家国,少年时目睹列强欺凌,萌发报国之情,曾召集同窗成立“爱国党”砥砺志气1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他以中英文俱佳而突出,译注的《济慈诗选》曾引发师生热议。正当众人以为他日后必定赴美攻读文学时,1914年严复先生在清华发表的一场演讲《教育为立国本原说》中“教育救国”的疾呼,让时年23岁的郑晓沧深受感触,意识到了教育才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的根本,希望用知识和教育来呼唤中华民族之觉醒,挽救中华民族之危亡,改变中华民族之命运。

于是,这位文科才子毅然决定放弃文学深造计划,毕业后远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师从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受实用主义深刻影响,他更加确信自己“教育救国”的选择,学成归国后,郑晓沧积极投身于高等教育事业,在1928年受聘创立浙江大学教育系并担任首位系主任,培养了大批优秀教育学者,为浙江大学教育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舒鸿(1894-1964

体育教育家、奥运会历史上首位中国裁判

33岁时参与创立中国第一个裁判员组织

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万国运动会等比赛的裁判几乎被外国人垄断。1927年,学成归国的舒鸿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裁判员组织——中华运动裁判会,并担任了两年会长。

1928年,一场篮球比赛将在上海举行,舒鸿向比赛组织者提出由中国人担任裁判,可对方坚持要按照惯例请外国裁判。在僵持中,有人提议用考试的办法解决,由当时最具权威的美国裁判会出题、打分。结果,在参加考试的9人中,4名中国裁判全部通过,而5名外国裁判仅一人勉强过关。于是,舒鸿先生与其他3名中国裁判被“美国裁判会”接收为正式会员,他们也成为中国第一批被国际组织认可的国际级裁判。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球项目第一次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美国队和加拿大队闯入决赛。由谁来执法奥运会历史上的首场篮球决赛呢?经篮球项目创史人奈史密斯博士推荐,决赛裁判由中国篮球队助练员舒鸿担任。他以准确公正的判罚、挥洒自如的表现,赢得了各国运动员的认可,为中国在奥运会上争得第一枚“金牌”。

舒鸿先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西迁时带领我校开展体育教学,使我校成为了当时体育活动开展最好、最正常的学校之一,他主持修建了杭州第一个游泳池、杭州第一个体育场(现浙江体育馆),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时至今日,浙江大学仍坚持每年举办“舒鸿杯”师生接力赛,传承弘扬体育精神。


孟宪承(1894-1967

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31岁时声援学生爱国运动

1925530日,“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为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61日,孟宪承召集学校的中国教授开会,在会上慷慨陈词:“假如做一个学生,只知自己是圣约翰的学生,而不知是中华国民,看到同胞为外人屠杀漠不关心,这对我们平日所讲的国民自觉教育,将无法自圆其说”“教师应该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否则,今后我们也无颜再以学问文章与学生相见于讲台”。在师生的据理力争下,校长卜舫济被迫同意学生罢课、降半旗向死难者致哀,不料却在63日出尔反尔,师生终于“义愤填膺,忍无可忍”。以孟宪承为首的19名教师带领553名学生,宣布“永远与圣约翰大学脱离关系”,发誓“以后不再进任何外国教会学校”,史称“六·三事件”,致使圣约翰大学被迫停办。经此事件,孟宪承等人也彻底认识到,“国民教学之不可寄托于外人也,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中国人自己”。

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孟宪承毕生致力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际工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成回国后在浙江大学教育系任教多年,并担任过教育系系主任。建国后,他担任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极大地推动了师范教育的发展;他开设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中国教育史专业的研究生班,培养出了多名教育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孟宪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中国人自己”的青年誓言。


黄翼(1903-1944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

27岁时成为当时浙江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1930年,学成归国的黄翼受国立浙江大学校长邵裴子的邀请来到浙江大学教育系任教,成为当时浙江大学最年轻的教授。黄翼不拘于理论讲授,尝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在文章中写到:“穷年讲习其说,深愧纸上谈兵。”1935年,黄翼在浙江大学教育学系创办培育院,旨在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开展幼儿心理相关研究,“我校培育院有一种希望就是要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一点切实的贡献。”虽然因战乱原因,培育院只存在了两年,但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儿童心理辅导的正式产生,是中国建立现代儿童心理辅导的一次重要尝试。

黄翼教授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曾立下“矢志为开拓心理学研究领域奋斗终身”的誓言2。在西迁时期,黄翼曾拒绝母校耶鲁大学的邀请,毅然坚守我校。一尺四方的窗子,几根灯芯的油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黄翼花费五年多时间撰写并出版了集大成之作《儿童心理学》。从理论到实践,黄翼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将西方儿童心理辅导引入中国的研究,虽然黄翼先生英年早逝,但他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的开拓以及他忠于学术的科研态度,仍对今日的学者有着深远的影响。


王承绪(1912-2013

新中国比较教育学创始人、教育家

35岁时历经千辛万苦毅然回国任教

1941年,在英国完成学业的王承绪归心似箭,却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阻断了归途:没有飞机,轮船也被军方征用。赤子盼归期,归期终有期。1946年,竺可桢校长到访英国,邀请王承绪夫妇回我校任教,面对竺校长的邀请,王承绪颇为欣喜与感动,并决定一有船便立刻回国工作。在翘首等待了半年船位后,19471月,王承绪夫妇登上了战后英国开往上海的第一艘货轮,辗转三个多月,终于抵达杭州。

时值浙江大学西迁办学七年后复员东归。尽管办学条件简陋、时局动荡,但王承绪丝毫没有后悔回国,他说,“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学好本领,报效祖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就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终究要落叶归根一样自然。

归国任教后,王承绪  先生将一生奉献给了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80岁仍产出大量学术成果,90岁仍在教学一线,93岁还亲自指导博士生。2003年,91岁的王承绪先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局授予“亚太地区教育革新终身成就奖”,这也是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教育专家。


姚文琴(1919-2021

著名幼儿教育专家

18岁时支持爱国运动,毕业后心系学校发展

1937年,18岁的姚文琴转入浙江大学教育系,姚文琴的亲姐姐是我国第一代女版画家、艺坛英烈夏朋烈士,于1935年被迫害牺牲。姚文琴一直支持姐姐的革命事业,曾帮姐姐转交信件、传递信息。正是这层特殊的身份与刻入骨子里的爱国之情,让姚文琴在读书时排演了大量爱国戏剧。在我校西迁途中,姚文琴和同学们排演了《卢沟桥》《中华民族子孙》等爱国话剧及《雷雨》《日出》等大型话剧中,在艰苦的求学环境中歌颂光明、传扬正义,曾得到竺可桢校长的赞许3

毕业后,姚文琴赴美留学,并将毕生心血都倾注于国际幼儿教育事业,她长期担任幼儿教育国际联合会等协会的专业成员,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通过数学来教授语言的教学方法,并把自己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带给祖国的幼教同仁。

姚文琴与她的先生汤永谦也始终关心学校发展,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将钱投入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意义的,只有有了人才,才能强国、强校。1997年,姚文琴与汤永谦在浙江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资助建设了“永谦学生活动中心”,并于2001年资助设立了“文琴艺术团”,让我校文韵代代相传。



当时光从筚路蓝缕流向灿若星辰

当步伐从艰难草创走向世界一流

教院青年的身影始终与我校、与祖国同向而行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

新时代的教院青年

也必将秉承先辈学人的教育家精神

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秀学科

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矢志奋斗,勇毅前行!



【参考材料】

1.浙江民进微信公众号——郑晓沧:“知行并重,将身奉教”的一代宗师https://www.mj.org.cn/hszl/mrys/202308/t20230815_279388.htm

2.刘达.郑晓沧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6.

3.俞立中主编.师范之师:怀念孟宪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清华大学校史馆官网——《孟宪承:用一生装点中国现代教育》:https://xsg.tsinghua.edu.cn/info/1004/1144.htm

5.范庭卫.黄翼与中国儿童心理辅导的开拓[J].心理学报,2009,41(02):182-188.

6.求是新闻网——王承绪:一位百岁老人与我校的世纪情缘http://www.news.zju.edu.cn/2018/0408/c775a796456/page.htm

7.杭州文史网——斯人已逝 风范永存|汤永谦、姚文琴伉俪的我校情缘:https://www.hangchow.org/index.php/base/news_show/cid/8340

8.求是新闻网——1937 他俩跟着我校西迁:http://www.news.zju.edu.cn/2013/0917/c775a78315/page.htm



内容来源丨yl8cc永利官网

文丨叶晶晶、程徐航、姚乐怡、章褚昀

图丨素材来源网络

202554





永利官网
  • 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文科组团yl8cc永利官网大楼
  • Tel  : +86 571 88273934
  • Fax : +86 571 88273187
  • © 2018 版权所有 :yl8cc永利(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管理登录
    您是第1000位访问者